浪淘沙(其九)

唐代  ·  刘禹锡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浪淘沙》创作背景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气势顿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才人被外放,愤激之际,怨刺之作应运而生。刘禹锡从京官调到地方官之后亦有流芳之作,如《浪淘沙九首》。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据诗中所涉黄河、洛水、汴水、清淮、鹦鹉洲、濯锦江等,或为辗转于夔州、和州、洛阳等地之作,后编为一组。有学者认为这组诗作于夔州后期,即长庆二年春(公元822年)在夔州贬所所作。

《浪淘沙》翻译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江中流水一刻不停歇地冲刷着沙砾,前面的波浪尚未退去后面的波浪已经生成。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使人忽然回忆起昔日漫步潇湘洲头的往事,不禁和着迎神曲调唱了几声。

《浪淘沙》注释

1
淘沙:冲刷着砂砾。
2
前波未灭后波生:前面的波浪尚未退去后面的波浪已经生成。
3
潇湘:潇水和湘水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北会合。此借潇湘泛指湖南一带。刘禹锡曾谪居朗州十年,此云“忽忆”,可知此诗作于其后。
4
渚:往事。
5
迎神:迎神曲,湖南一带民间祀神歌曲。

《浪淘沙》赏析

唐代诗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仿屈原《九歌》,学习民歌的表现手法,以我国主要河流黄河、长江、淮水、浙江为背景,描写了江河波高触山,涛声吼地,浪淘风簸,沙堆似雪的壮伟景象。

这首词的前两句“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写流水淘沙,不息不止,前波未灭,后波又起的生生不息景象,是对整个乐章歌咏大浪淘沙的总结。如果说,前面描状的波高浪大、淘漉泥沙是横向展示现实的图景,则这儿就是纵向显现历史的足迹;如果说前面的描摹是在空间内展开,则这儿的探寻就是在时间中开掘。它以一种历史的深沉感形象地反映出事物运动不息的客观规律,既增加了全诗的容量与厚度,使诗章立体化,又超出了描写大浪淘沙自然景观的诗歌主题,具有着生活哲理的内容。末两句“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诗人以浪漫的想象结合优美的传说,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把黄河汹涌澎湃特点写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刘禹锡很注意在诗章中通过自然现象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千帆竞发,万木争荣表现了事物的新陈代谢。这儿,又以“前波未灭后波生”展示出事物运动的生生不息。以形象寓哲理,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洪波巨浪、泥沙俱下的宏伟画面,既有色彩,又有气势,似乎还能听到呼啸不断的涛声,而且一浪赶过一浪,一浪盖过一浪,高潮迭起、绵绵不绝。这样阔大的动态景观使人惊心怵目,意动神摇,于不知不觉间产生哲理的思考。

《浪淘沙》作者: 刘禹锡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为匈奴族后裔。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参预那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他在远谪湖南、四川时,接触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受到当地民歌的一些影响,创作出《竹枝》、…
791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