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范山人归泰山

唐代  ·  李白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

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送范山人归泰山》创作背景

范山人,李白在东鲁时的友人,名字、生平不详。李白诗中有《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之范居士,杜甫诗中《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之范十,与此范山人可能同为一人。此诗为李白辞朝归东鲁时所作。

《送范山人归泰山》翻译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
东鲁范山人抱着求仙的愿望,告别我又要回到泰山。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入山群岩如片雪,山路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
过去南天门,日观峰即可登攀。
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多少云山可望不可及,此去不知何时回还?

《送范山人归泰山》注释

1
鲁客:指范山人。这里说“鲁客抱白鹤”,既寓有求仙学道之意,在形象上又比“白鸡”“白犬”更美。
2
杳:远。
3
天门:指泰山的南天门。
4
日观:日观峰。在泰山玉皇顶东南。为岱顶观日出处。“旭日东升”为岱顶四大奇观之一。
5
攀:登攀。
6
望不及:可望不可及。
7
还:归来。

《送范山人归泰山》赏析

《送范山人归泰山》此诗是送友人归隐所作,语言质朴。

首联“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诗人运用铺叙手法着重突出范山人抱白鹤回泰山的景致,既寓有求仙学道之意,在形象上又比“白鸡”、“白犬”更美。范山人自身的色彩本不鲜明,但诗人让他“抱”上一只“白鹤”,这样就引人注目了。于是,李白的目光随着这片白色的行进向泰山移去。

颔联“初行若片云”,了然在目;“杳在青崖间”,距离远了,看上去更小,但因为出现了青色(“青崖”)作为衬托,仍很清晰;描绘了范山人抱白鹤与诗人的距离渐渐拉远,由近在咫尺,直至仍能清晰可见。

颈联“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更高了,更远了,更小了,这时,诗人又巧妙地使用红色(“日”暗藏着红色)作底,以红日为衬托,范山人抱白鹤仍能依稀可见。

尾联“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白鹤”终于被飘浮的云朵遮住了,范山人的身影看不见了,伫立送行的诗人不禁油然而生惆怅之情:“此去何时还”?描绘出一幅云朵遮白鹤、人影望不及的远景。

此诗完整再现了初唐送别诗三部式的结构。首先,诗人用首联“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介绍了送别事件以及友人的去处。其次,诗人用中间两联按时间顺序进行风景的描写,友人离开初期是“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接下来是“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最后,诗人用尾联抒发别情。

《送范山人归泰山》作者: 李白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李白即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早年在蜀中就学漫游。青年时期,开始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筠的推荐,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礼遇。但因权贵不容,不久即遭谗去职,长期游历。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起,他隐…
1158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