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

宋代  ·  辛弃疾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遍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创作背景

《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出自《稼轩长短句》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集。稼轩是辛弃疾的号,辛弃疾艺术上与苏轼风格近似,而并称为“苏辛”。共收辛词六百二十余首。其词笔势纵横,雄健豪放,不为格律所拘,继承了苏东坡豪放派的词风,并在内容和艺术上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

《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翻译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陶渊明晚年躬耕田园,安于清贫,以薄肴淡酒邀会相邻,彼此融合无间。他鄙薄晋宋年间的社会现实,向往和平淳朴的上古生活。
千载后,百遍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千年过后,流传下来的陶诗有一百多篇,没有一字不是清新纯真的。他晚年归耕在柴桑,即便是柴桑的尘土也远较王、谢诸郎高洁。

《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注释

1
晚岁:晚年。
2
躬耕:亲自耕种。
3
斗:盛酒的容器。
4
羲皇以上人:指上古以远的人。
5
清真:指陶诗独具的一种风格,清新纯真。
6
王谢:王谢两家的子弟。王谢是东晋的两大望族,其子弟以潇洒儒雅见称。
7
柴桑: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陶渊明柴桑人,晚年归耕也在柴桑。

《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赏析

此篇颂陶词,既颂其诗品,又颂其人品。上片主要截取陶渊明后期辞官归来,躬耕田亩,安贫乐道,与乡亲融为一片的场景,以及他超然物外、抗心高古的境界,突出他率真高洁的品性。先言其乐于躬耕,接近乡邻,人品高洁,并以远古人士相拟。下片“更无一字不清真”是对陶渊明诗的高度概括,赞其诗作清新淡远,纯朴真挚,以此千载流芳。以渊明之清真绝俗,即使是“譬如芝兰玉树”的王谢子弟也是望尘莫及的。以潇洒儒雅的王、谢诸郎陪衬,见其诗如其人,诗品之高洁,必源于人品之高洁。此词既是读陶有感,所以词中多穿插陶诗陶文语词,又巧妙映带自己身世之感,浑然一体,轻快流利。如“晚岁”句,明写陶渊明,而兼写自己“白发归耕"(《沁园春》)的实况以及“乐箪瓢”(《水龙吟》)的志尚。又如“只鸡”句,亦兼有自己类似“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清平乐》)之乐,彼此交相映发,正可谓千古知己。此词正体现了作者重视人品与文品的批评原则。

辛弃疾钦佩陶渊明,热爱陶诗,多次赋词加以咏赞。此词由读书而引发怀古之情,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词中赞扬他躬耕田园、自甘贫困、不与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称颂他的诗篇感情真率,格调清新,具有不朽的价值。而那些贵胄子弟则庸俗不堪,即使他们还活着,也“未抵柴桑陌上尘”,表现出鲜明的爱憎。这既是他“读渊明诗不能去手”的原因,也说明作者善于从古代作家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

《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作者: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初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舍生,号辛党。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中原起义军烽起。弃疾聚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奉表南归。高宗于建康召见,授右承务郎,任满。改广德军通判。乾道四年(1168),通判建康府,上《美芹十论》、《九议》,力主抗金并提出不少恢复失地的建议。乾道八年(1172)知滁州。淳熙元年(1174),辟江东…
613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