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日即事

唐代  ·  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十日即事》创作背景

本首诗作于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是在秋重阳节后一日,作者已于前一日登过一次当涂(今安徽当涂)龙山,并作了首《九日龙山饮》,这属于第二次登上宴赏,故作者感叹菊花连续两天遭到采摘,联想到自己两入长安,都遭到政治上的重创。

《九月十日即事》翻译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昨天刚登完龙山,今天是小重阳,又要举杯宴饮。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九月十日即事》注释

1
登高:古时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2
更:再。
3
举觞:举杯。觞,古代喝酒用的器具。
4
何太苦:菊花两遇宴饮。两遭采掇,故而言太苦。何,为何,为什么。
5
两重阳:古时重阳节有采菊宴赏的习俗。重阳后一日宴赏为小重阳。菊花两遇饮宴,两遭采摘,故有遭此两重阳之言。

《九月十日即事》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是因为诗人因前一日已有龙山之饮。登高也罢举觞也罢只是“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此处的“菊花”亦即前首诗中之“黄花”古代人常把菊花比作花中的隐士,很自然地。诗人在这里由菊花联想到自己。在唐宋时代九月十日被称为“小重阳”诗人从这一角度入手,说菊花在大小重阳两天内连续遇到人们登高、宴饮,两次遭到采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

末两句李白两度登高饮酒,采菊宴赏,正见其愁怀难以排解,诗人以醉浇愁朦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这个朝廷”逐臣”他痛苦地发问:菊花为什么要遭到“两重阳”的重创?对于赏菊的人们来说重阳节的欢乐情绪言犹未尽所以九月十日还要继续宴饮:但菊花作为一种生命的个体却要忍受两遭采撷之苦。诗人以敏感灵秀的心,想象着菊花之苦。实际上诗人是借菊花之苦来寄托自己内心的极度苦闷,借叹菊花而感慨自己被馋离京、流放夜郎的坎坷与不幸排解心中的愁怀。

全诗表面上写惜花,实质上是诗人借花自惜。诗人一生曾遭受两次重大的打击,与菊花两次受创,经历如此相似!诗人从而在感情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从心底发出愤怒的呐喊。整首诗语言虽平淡意味却很深长。诗人借菊花的遭遇来写自己与菊花同病相怜之情表现得十分浓烈而又恰到好处,感人至深。

《九月十日即事》作者: 李白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李白即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早年在蜀中就学漫游。青年时期,开始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筠的推荐,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礼遇。但因权贵不容,不久即遭谗去职,长期游历。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起,他隐…
1158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