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妙玉乞红梅

清代  ·  曹雪芹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访妙玉乞红梅》创作背景

在《红楼梦》第五十回中、邢岫烟、李纹、宝琴咏完红梅诗后,宝钗提醒宝玉作诗,湘云听了,便拿了一支铜火著击着手炉,笑道:“我击鼓了,若鼓绝不成,又要罚的。”于是,在湘云的击鼓催促中,在黛玉的不断评论中,宝玉写了这首《访妙玉乞红梅》。

《访妙玉乞红梅》翻译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酒尚未动,诗还未成,寻春光求腊梅来 到仙境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
不是乞求观音菩萨瓶中的甘露,只为求得嫦娥门外的红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顶寒风冒瑞雪,我在人世间寻寻觅览,至仙境折得红梅再归来。
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被冻得瑟瑟发抖,谁来可怜我这文弱诗人,衣服上还沾着佛院的青苔呢。

《访妙玉乞红梅》注释

1
开樽:动杯,开始喝酒。樽,酒杯。
2
句未裁:诗未做。裁,裁夺,构思推敲。
3
寻春问腊:即乞红梅。以“春”点红,以“未”点梅。
4
蓬莱:以比出家人妙玉所居的栊翠庵。
5
大士:指观世音菩萨。佛教宣传以为她的净瓶中盛有甘露,可救灾厄。这里以观世音比妙玉。
6
孀娥:即嫦娥,比妙玉。
7
槛外:栏杆之外。
8
挑红雪:喻折红梅。
9
槎枒:亦作“楂枒”“查牙”,形容瘦骨嶙峋的样子。
10
佛院苔:指栊翠庵的青苔。

《访妙玉乞红梅》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首联“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点明到妙玉的栊翠庵折梅的背景。第一句黛玉评价“起的平平”第二句则认为“有些意思了"。宝玉不直说乞红梅,而是“寻春问腊”以“春”点红以“腊”代梅,别有韵味;且把妙玉的栊翠庵直接比作“蓬莱”,暗写了妙玉远离尘世的修行者身份。

颔联“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对仗工稳,“不求“为乞”以对比的手法,突出表现作者乞折红梅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红梅的喜爱;也隐喻贾宝玉出家不是为了你炼成佛,而是为了逃避现实。

颈联“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比喻运用贴切,“挑红雪”“割紫云”都比喻折红梅;把从庵中采梅回来称为"入世”去庵中求梅叫作“离尘”梅称冷香,分别嵌于两句中,构思巧妙,是本诗最精彩的一联。

尾联“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很有伏笔意蕴,宝玉写自己在寒风中踏雷导梅,回来后,“衣上犹沾佛院苔”,念念不忘佛院之清幽,也暗示了他对妙玉的清静之地非常向往,为将来出家的结局做了铺垫。

诗歌处处流露其性情。“入世”“离尘”,令人联想到贾宝玉的“来历”与归宿。不求“瓶中露”,只乞“槛外梅”,贾宝玉后来的出家并非为了修炼成佛,而是想逃避现实,“蹈于铁槛之外”。这些,至少在艺术效果上增强了全书情节结构精细严密的效果。

《访妙玉乞红梅》作者: 曹雪芹

曹雪芹
曹雪芹,生辰不详,死于乾隆二十七年除夕(公元1763年2月12日),亦有说死于乾隆二十八年除夕(公元1764年2月1日)。名霑,字芹圃,号雪芹,又号芹溪。曹家世代显赫,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任江南江宁织造,其妻孙氏为康熙小时之奶母,身份是包衣,也就是皇家的奴隶,归属正白旗。《红楼梦》前八十回由曹雪芹所写,后八十回据说由高鹗续写。《红楼梦》在写作的过程中就以抄本的形式流传,因此版本很多,现在的版本一般都…
70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