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
天涯失乡路,江外老华发。
心飞秦塞云,影滞楚关月。
身世殊烂漫,田园久芜没。
岁晏何所从?长歌谢金阙。
这首诗是李白于宝应二年(763)写于当涂的一首诗。
这一年63岁的李白寓居当涂养病。当涂是江南的鱼米之乡,这里山川秀丽风光旖旎。诗人第七次来到这里常于春日阳光和煦、生机勃发之时纵情讴歌。但是韶光易逝,朱颜易改,这首《江南春怀》亦有类似的慨叹。
诗的开头两句“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既写了春日特具的美景,又是一个信手拈来的妙喻,比喻青春岁月的短暂易逝,表达了爱惜、留恋人生美好时光的情感。“天涯失乡路,江外老华发”两句写得十分凄苦,身在遥远的天涯却失去了回归故乡的途程。李白暮年无从返回养育自己的蜀地,只能在“江外”,也就是“江左”当涂空老华发。无奈之中,诗人只能“心飞秦塞云影滞楚关月”李白想象自己的思乡之心化作一片云彩可以从撑天阻地的秦塞轻轻地飞掠过去,可是实际上呢,自己的身影却在月下的楚关被阻滞住了。当涂一带古称吴头楚尾”隔江便有属于楚国的昭关在含山耸峙着乃是难以逾越的关隘。古人伍员便曾厄于此,想来李白也不可顺利通过的。其原因倒不在于敌国的哨卡。而是他已失却回乡的依据。这依据便是“田园久芜没”。李白从青年时代到垂老之年其间三四十个春秋家里的田园一定是芜没很久了。昔日烂熳的身世,于今坠入赤贫,还怎么回去呢?“岁晏何所从?长歌谢金阙。"说的是自己年事已高。无所依从,只有放声吟哦、远离朝廷在山水间“愁苦而终穷”了!
全诗用反衬手法以华彩焕然的春色衬托内心无告的哀愁,表达了青春易逝故乡难回逃离都市、回归田园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