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四夜发南昌月江舟行

近代  ·  陈三立

露气如微虫,波势如卧牛。

明月如茧素,裹我江上舟。

《十一月十四夜发南昌月江舟行》创作背景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冬天,陈三立从南昌往南京,夜宿江上舟中,触景生情,写下此诗。

《十一月十四夜发南昌月江舟行》翻译

露气如微虫,波势如卧牛。
月夜泛江,又适逢下露,江面只有微风而无大风。江面起伏的波浪其形状态势就像一排排横卧江面的水牛一样。
明月如茧素,裹我江上舟。
一轮明亮皎洁的秋月正悬挂中天,向江面洒下清冷的银色的光辉,恍如雪白的蚕丝,把我乘坐的一叶轻舟包裹着。

《十一月十四夜发南昌月江舟行》注释

1
波势:波浪的形状态势。
2
茧素:白色蚕茧抽出的细丝。

《十一月十四夜发南昌月江舟行》赏析

古人写诗,十分重视意境的创造,陈三立的这首诗意境就非常新颖动人,诗的前三句连用了三个新奇的比喻,描写出长江月夜的景色。

前两句“露气如微虫,波势如卧牛。”,“露气”二字,点出时令正值白露横江的秋季。在这“露冷流萤湿不飞”(汤显祖)的秋夜里,诗人的皮肤接触到漂浮在江面的露气,只觉得微微有点凉意,仿佛有些凉津津的小虫子附著于皮肤上一样;秋天的江面上,本可见到“江间波浪兼天涌”(杜甫)的景象,可是,此刻月夜泛江,又适逢下露,江面只有微风而无大风,所以,诗人觉得江面起伏的波浪其形状态势就像一排排横卧江面的水牛一样。“如微虫”细腻地表达了皮肤的触觉,“如卧牛”“如茧素”则生动描摹出特定环境中的视觉。前者化动为静,后者形色毕现。

后两句“明月如茧素,裹我江上舟。”,一轮明亮皎洁的秋月悬挂中天,向江面洒下清冷的银色光辉,恍如一大团雪白的蚕丝,把诗人乘坐的一叶轻舟包裹着。如此境界,真是清朗静谧极了!末句诗著一“裹”字将诗人也带进画面里,更形成了物我交融的境界。

这首诗,仅寥寥二十字,却给人以浓郁的美感,主要得力于诗人接连运用这三个新颖奇妙而又和谐一致的比喻。诗人虽未用一字直接抒情,但透过全诗的形象画面,读者还是不难体会出诗人那“月明如素愁不眠”(李白)的心绪。这种淡淡的哀愁与诗中清冷幽寂的画面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全诗富有艺术魅力的意境。

 

《十一月十四夜发南昌月江舟行》作者: 陈三立

陈三立(1852~1937)中国近代诗人。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其父陈宝箴为湖南巡抚,创办新政,提倡新学,支持变法。陈三立佐其父,多所筹划,当时与谭嗣同齐名,有两公子之称。其子陈师曾为画家,陈寅恪为史学家。陈三立为同光体诗人的首领。陈衍区分近代诗艺术风格为两派,列三立于「生涩奥衍」一派之内。他的一些作品表现了从新潮流退出以后,仍然压抑不下的风云之气,愤激郁勃之情。至于涉及怀人悼友、…
1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