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桃红·碧湖湖上柳阴阴

唐代  ·  杨果

碧湖湖上柳阴阴,人影澄波浸,常记年时欢花饮。到如今,西风吹断回文锦。羡他一对,鸳鸯飞去,残梦蓼花深。

《小桃红·碧湖湖上柳阴阴》创作背景

杨果生活在金灭元兴的历史交替时期,金朝覆灭的悲哀与对元政府的不满,强烈地扭结在他的心头。然而他不敢直斥元蒙贵族,因此创作了这首小令,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情绪。

《小桃红·碧湖湖上柳阴阴》翻译

碧湖湖上柳阴阴,人影澄波浸,常记年时欢花饮。到如今,西风吹断回文锦。羡他一对,鸳鸯飞去,残梦蓼花深。
碧绿的湖面上笼罩着柳荫,人的倒影在明净的水波中映浸。经常浮现在记忆里的是年时节下花前的畅饮。到如今,夫妻离散无音信。羡慕那成双成对的鸳鸯,比翼齐飞到蓼花深处,人却是鸳梦已残,无计重温。

《小桃红·碧湖湖上柳阴阴》注释

1
碧湖:碧绿的湖面上。
2
人影:人的倒影。
3
常:经常。
4
年时:昔年,往年。
5
回文锦:前秦窦滔的妻子苏蕙,因窦滔被流放到远方,思念至深,故织锦作回文《璇玑图》诗,赠给窦滔。后人以“回文锦”代指思妇寄给远方夫君的表情述怀之物。
6
羡:羡慕。
7
蓼:植物名,多生于水边。

《小桃红·碧湖湖上柳阴阴》赏析

雅俗结合,文白共用,是散曲发展早期的特色。这首《小桃红》即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此曲的前半部分以景物描写切入,进而引出回忆,具有词的结构特点;且文字上注重锤炼,委婉低回,很有词的韵味;后半部分的“羡他一对,鸳鸯飞去”等语,则显得俗白,更接近曲的情调。

“碧湖湖上柳阴阴”,首句描写湖水的澄澈、宁静,短短七字中,就有“湖”与“阴”两个字重复使用,在音节上造成一种回环的效果,显得余韵悠长。这一手法的运用,既使景物染上一种寂寥感,也为下文的回忆做好了情绪上的铺垫。

“常记”二字直接引出回忆,“常”字点出回忆的频繁,从侧面暗示出主人公对过往的怀念之深。“年时对花饮”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主人公曾面对花好月圆的良辰美景,畅怀醉饮;另一方面,则可以认为主人公曾有一位如花美眷,两人曾经在一起对饮。无论侧重于哪一种含义,都能看出这位男子对往昔美好时光的留恋。然而,回忆至此仓促结束,“到如今”三字,使整首曲子转入冰冷的现实。“西风吹断回文锦”一句内蕴深沉,表意十分婉转。“回文锦”用前秦窦涛与苏惠的故事,点出主人公与他所思念的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暗示两人分隔两地的现状。“吹断”则说明二人不仅因地理上的遥远无法相见,而且还无法互通书信。再联系“回文锦”这一典故的内容,便知道“西风吹断”的不仅是音信,更是主人公与情人之间的爱恋。

这样难以言表的伤痛,不能直接倾诉,所以作者选择了隐约曲折的方式来言说,将一种失去所爱的隐痛描写得深婉悱恻。最后男子发出这样的慨叹:“羡他一对,鸳鸯飞去,残梦蓼花深。”“鸳鸯”本就是美好爱情的象征,“一对”则更直白地表现出男主人公的惆怅心理。他之所以羡慕成双成对的鸳鸯,是因为自己失去了爱情,处于强烈的孤独之中。“残梦”既是鸳鸯在蓼花深处所做的梦,也是主人公自己期盼的美梦,可是他连做梦也无法圆满。虽然艳羡鸳鸯,但现实的孤独仍无从改变,所以只能在蓼花深处聊寄愁思。这三句用词浅白,表达的情感却深沉,有一种如泣如诉、百转千回的哀婉气息。

这首小令由景及人,又由人及景,借湖上的美景作为人物悲剧命运和悲剧心理的强烈反衬,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清王夫之《诗律》)。曲中处处表现出对悲哀的克制,含痛于喉,同时也因此表现出一种悱恻低回的风调。这种风调及其表现的手法都近于婉约词,而“到如今”“羡他一对,鸳鸯飞去”等使用的又是曲的平直语言。以曲为载体,以词为笔法,这正是词曲嬗变时期的常见现象。

《小桃红·碧湖湖上柳阴阴》作者: 杨果

杨果,[1195-1269]字正卿,号西庵,祈州蒲阴(今河北安国县)人。生于金章宗承安二年(宋庆元三年),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登进士第,官至参知政事,为官以干练廉洁著称。卒,谥文献。工文章,长于词曲,著有《西庵集》。与元好问交好。其散曲作品内容多咏自然风光,曲辞华美,富于文采。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曲“如花柳芳妍”。
5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