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宋代  ·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这时辛弃疾被叶衡推荐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到南宋已十二年。辛弃疾生于北国,目睹沦陷于金人铁蹄下的赵宋河山,如今南归十二年,又长期奔忙于各地州府,甚至屡遭诽谤打击,恢复中原的大志一再受阻,壮志未酬却被迫闲居。词人临亭而立,远看巍巍青山,胸中思绪不免激荡,万般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翻译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青山有意要同高雅之人交谈,像万马奔腾一样接连而来。却在烟雨中徘徊,迟迟不能到达。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人们都说头上的白发是因为愁苦所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不禁要拍手嘲笑那些浑身白色的沙鸥,它们岂非浑身都充满了愁绪啊。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注释

1
高人:高雅的人。
2
联翩:接连不断的样子。
3
低回:徘徊不进的样子。
4
愁中白:白居易的《白鹭》“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赏析

辛弃疾的描写情感多变,从最初动荡飞驰的豪迈之感到淡淡流露的失望之意,再到用诙谐的语调反向表达难以淡化的愁绪,百转千回,耐人寻味。

词的上片,即运用拟人的手法,“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作者登临览胜,远眺重峦叠嶂,那巍峨的青山乎按捺不住内心的迫切,好似万马奔腾般从远处踏尘驰来,要向高人倾吐心中藏匿已久的所思所想。一个“欲”字,赋予青山以人的性情,急切之姿清晰可见。“联翩万马来无数”短短几个字即描绘出一幅叠嶂奔驰、万马回旋的开阔图景,仿佛置身在疆场之中,灵山的飞动之势瞬间跃然纸上。“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山间云雾蒸腾,烟气袅袅,盼望着一诉衷肠的青山似乎总也到不了眼前。词人无一字一句写愁,但落寞失望的思绪早已浸润在字里行间。词人借由青山、烟雨向他吐露内心的情怀。辛弃疾渴望奔赴战场,恢复宋室河山,而现实却对他再三打击,高人叶衡是他的希望所在。他对高人的倾慕,也无疑体现了他热切盼望驰骋疆场,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豪迈,而还我河山的胜利却始终如徘徊的青山和烟雨般久久不至,现实与梦想的巨大落差让作者内心愁绪弥漫,豪情渐渐淡去,空留悲戚。

词的下片,作者虽将婉转的愁绪化作揶揄沙鸥之诙谐,但还是集中写“愁”。“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自。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他望着通体雪白的沙鸥,回忆起人们总说头发是因为忧愁而变白,不禁拍手笑言:你这小小的沙鸥竟是世间最为烦忧的了。词末看似将渲染的愁情吹得烟消云散,其实却早已深入骨髓,无可解脱。此时的笔调愈是轻快,这种被呼唤起的愁思愈是如泼墨般浓重。可以想见,词人忧国忧民,虽只逾而立之年,但两鬓或已斑自,面对着似乎“一身愁”却仍徜徉在自然间的沙鸥,两相对比,这是一种怎样强自解愁又不能解的郁结?那近在咫尺的青山踟蹰不前,那弥漫的烟雨徘徊不来,沙鸥栖水而居,却对万般烦忧浑然不觉,真正一身愁的其实正是他本人。

作者在写作技巧上更是设喻巧妙,想象奇特,运用移情人景等艺术的手法,意蕴十足。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作者: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初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舍生,号辛党。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中原起义军烽起。弃疾聚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奉表南归。高宗于建康召见,授右承务郎,任满。改广德军通判。乾道四年(1168),通判建康府,上《美芹十论》、《九议》,力主抗金并提出不少恢复失地的建议。乾道八年(1172)知滁州。淳熙元年(1174),辟江东…
613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