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鱼湖上醉歌

唐代  ·  元结

漫叟以公田酿酒,因休暇,载酒于湖上,时取一醉。欢醉中,据湖岸,引臂向鱼取酒,使舫载之,遍饮坐者。意疑倚巴丘酌于君山之上,诸子环洞庭而坐,酒舫泛泛然触波涛。而往来者,乃作歌以长之。

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

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

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

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坐以散愁。

《石鱼湖上醉歌》创作背景

元结的《石鱼湖上作序》云:“泉南上有独石在水中,状如游鱼。鱼凹处,修之可以贮酒。水涯四匝,多欹石相连,石上堪人坐,水能浮小舫载酒,又能绕石鱼洄流,及命湖曰石鱼湖,镌铭於湖上,显示来者,又作诗以歌之。”这首《石鱼湖上醉歌》诗前的序言交代了写作此诗的背景,说明此诗作于元结与其友人在石鱼湖上饮酒之时。

《石鱼湖上醉歌》翻译

漫叟以公田酿酒,因休暇,载酒于湖上,时取一醉。欢醉中,据湖岸,引臂向鱼取酒,使舫载之,遍饮坐者。意疑倚巴丘酌于君山之上,诸子环洞庭而坐,酒舫泛泛然触波涛。而往来者,乃作歌以长之。
我用公田产出的粮食来酿酒,常借休假之闲,载酒到石鱼湖上,暂且博取一醉。在酒酣欢快之中,靠着湖岸,伸臂向石鱼取酒,叫船载着,使所有在座的人都痛饮。好像靠着巴陵山,而伸手向君山上舀酒一般,同游的人,也像绕洞庭湖而坐。酒舫漫漫地触动波涛,来来往往添酒。于是作了这首醉歌,歌咏此事。
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
湖南道州的石鱼湖,真像洞庭,夏天水涨满了,君山翠绿苍苍。
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
且把山谷作酒杯,湖水作酒池,酒徒济济,围坐在洲岛的中央。
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
管他连日狂风大作,掀起大浪,也阻遏不了,我们运酒的小舫。
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坐以散愁。
我手持酒葫芦瓢,稳坐巴丘山,为四座斟酒,借以消散那愁肠。

《石鱼湖上醉歌》注释

1
漫叟:元结自号。
2
休暇:休假。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十旬休暇,胜友如云”。
3
引臂:伸臂,举臂。唐白居易《三游洞序》“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
4
长:放声歌唱。
5
废:阻挡,阻止。
6
酒舫:供客人饮酒游乐的船。
7
长瓢:饮酒器。
8
酌饮:挹取流质食物而饮。此指饮酒。
9
四坐:指四周座位上的人。

《石鱼湖上醉歌》赏析

这首诗乃歌咏石鱼湖风景,抒发诗人淡于仕途进取,意欲归隐的胸怀。诗前序言叙述作者与其友属在石鱼湖上饮酒的事及作者对此事的感受。

头几句“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说石鱼湖像洞庭湖一样壮观,夏天湖水上涨与堤岸一般高,君山的景色一片葱翠。这里用比喻,把石鱼湖比作洞庭湖,把石鱼比作君山。结合诗序,我们知道这是诗人“欢醉”中的幻觉,醉后的奇妙想象:地域挪移,山湖迁徙从地理方位上说,石鱼湖在湖南道县,而洞庭湖在湖南北部,长江南岸二者相距甚远。毫无疑问,无名小辈的石鱼湖根本不能与赫赫有名的洞庭湖相提并论。洞庭湖号称“八百里庭洞”,不足挂齿的一块石头,岂能和神秘的君山同日而语?君山,兀立在洞庭湖中挡湖水不能一泻千甲地奔向江海。石鱼湖没有洞庭湖那么壮观,石鱼湖中的“独石”更没有君山那么巍峨,但在“欢醉”中,石鱼湖幻化为洞庭湖,一块独石幻化为君山,是酒刺激使然。

“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则进一步把山当成酒杯,把湖水当作酒池,欢醉者一个个环绕州岛而坐,继续酣饮唐开元中湖州别驾李适之登岘山,以山上有石窦如酒樽,可注斗酒,因建“洼樽”。元结曾在《窊樽铭》中说:“道州城东有石湖,湖东二十步有小石山,山颠有宏石,可以为樽。”“山为樽,水为沼”,将“欢醉”者(包括诗人自己)豪饮、狂饮无休无止的狂态、心境毕现无遗。”

结句可看出,前面都是优游之意,却说“以散愁”,若心中无愁,又何以散之?或谓这是元结因对现实不满而起隐居之意,但这和见石鱼而思洞庭却并不关联:由此观之,“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肪。”也无不辞辛劳偏要寻欢作乐之意,是诗人表述他不肯对苦闷现实低头的决心,同时也同样隐露苦中作乐之无奈。

从艺术方面看,此诗为古体杂言诗,但它的句型与语气,实取之于民歌。在写作特色上,三句一换韵或两句一换韵,朗朗上口,既显得顺口,又使人易记。

 

《石鱼湖上醉歌》作者: 元结

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河南人,天宝进士。安史之乱后,以右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充山南西道节度参谋;平乱有功。后任道州刺史,官至容管经略使。有《元次山集》。
98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