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衣

唐代  ·  杜甫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捣衣》创作背景

《捣衣》是杜甫在安史未息,又各吐番当属乾元二年作,谢灵运有《捣衣》诗题。

《捣衣》翻译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卫戍边疆,知道你不会回到家门。秋天到了,轻轻拂拭平平的捣衣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此时的季节,已是苦寒的月份。我们已经长期久别,时刻怀念在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我不辞捣衣的劳苦,要把它寄向遥远的边城。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我在家中用力捶打,你能听到响彻天外的声音。

《捣衣》注释

1
砧:指捣衣声。
2
熨:指用火斗把布帛烫平。
3
倦:疲劳。
4
塞垣:指思妇丈夫征戍的地方。
5
用尽:用力。
6
君:指所有欣赏这首诗的人而言。

《捣衣》赏析

此诗首联两句极深刻沉痛,这是积攒太多痛苦才说出来的话。诗人借助思妇之口,开口就说“亦知戍不返”,悲凉之意毕现。因为安史之乱,官兵死亡的非常多,家人也知道征戍的人几乎不能生还。一落笔就关乎时事,让人读来就觉得全篇字字都是深情,字字都是苦情。

颔联两句说明思妇捣衣的心情。一是因为天气寒冷,二就是分别时间比较长。

颈联两句承接上面的话而来,说明思妇不辞辛苦地做棉衣是为了送给那征戍在外的丈夫。

尾联两句表面写捣衣的声音,响彻云外,表明思妇用尽了所有的力量,实际上这正是思妇爱情和苦心的传达。

此诗选取的画面尽管不大,但是,背后所反映的广阔社会现实却足以发人深省,非常深刻。

《捣衣》作者: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
1339首诗词